濱州市第一中學“青藍工程”暨名師培養實施方案 為更好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使骨干教師迅速成長為名師,同時帶動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升,從而實現學校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現依據學校工作目標和教育教學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青藍工程”實施方案 (一)培養對象 1.教齡在三年以下(含三年)的教師必須參加; 2.教齡在五年內的可自愿參加。 (二)培養目標 1.自覺遵守教師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為人師表,關心愛護學生,師生關系融洽、和諧。 2.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師觀和教學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實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3.狠抓教學常規,在備課與上課、作業與輔導、聽課與評課、板書以及語言表達等方面著重指導。培養說課標、說教材、說教學設計的能力。 4.有較強的課堂、班級管理能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管理、靈活駕馭課堂,具有隨機應變的教育機智。能夠勝任班主任工作,對班級進行常規管理,有效開展德育工作,能開好班會、家長會。 5.師德、工作能力、教學水平等綜合表現達到以下目標: ⑴學生評教成績優良; ⑵綜合評議結果合格及以上; ⑶期末全市統考任教班級學科成績總平分不低于本年級學科平均分; ⑷班主任或見習班主任工作合格。 (三)職責和要求 1.青年教師方面: (1)認真貫徹師德規范,堅持用師德標準指導自己的言行,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尊重導師、主動積極。 (2)新教師在入校一學期內,應通讀本學科《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及教材,盡快掌握基本的學科教學理論,初步形成學科知識體系。 (3)每學期磨課一節。按照“說課,上課,評課,重建”的流程,通過磨課使課堂結構簡約,利于調控課堂;方法突出,利于突破難點;內容清晰 ,利于掌握知識;難易搭配,利于發展素質。 (4)做到先聽課后上課。每周聽課不少于1節,每學期聽導師的課不少于10節,提倡跨年級、跨學科聽課,并認真寫好聽課筆記。 (5)第一年參加工作的教師要主動將每堂課教案在上課前送指導教師審閱,經簽寫意見后上課,提高每堂課的教學效果。 (6)每學年撰寫與本學科教學相關的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或教學設計一篇。 (7)積極參加市級、校級、學科組的各項教研活動或比賽。重視繼續教育活動,保證認真閱讀教育理論專著,并認真做好筆記。 (8)學期末寫出拜師學藝小結,總結經驗教訓,不斷進步。 2.指導教師方面: (1)帶頭執行師德規范,用高尚的師德為青年教師作出示范。 (2)根據被指導者的工作經驗,教育、教學管理能力,指導老師經常給青年教師就備課、上課、輔導、作業批改等方面給予指導,扎實做好教學常規工作。 (3)幫助新教師審核教案、導學案,指導命題出卷,落實學校作業批改要求。 (4)要經常隨堂聽所指導青年教師的課,每月不少于2節,每學期不少于10節,指導青年教師磨課并進行評議,指出問題與不足,幫助解決。 (5)指導老師要對青年教師教學研究、論文撰寫等方面經常給予指導,主動提供教育理論和教學信息資料,培養青年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 (6)積極支持和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業務練兵活動,并給予業務指導,及時寫好評價意見。 (7)關心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幫助分析總結。 (8)學期末對青年教師培養情況進行小結,并加以分析。 (四)考核建檔獎勵 “青藍工程”以“一學年”為時間單位進行總結與考核,學校和級部要對其授課水平和命題水平等進行驗收考核,并建立青年教師專項檔案簿,專項檔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師徒聽課筆記、評課記錄; 2.每學期的磨課記錄; 3.獨立命題活動的試卷、試卷分析及活動心得體會。 4.各項活動的成績或榮譽證書(復印件)。 5.在年級部教學成績考核中,一學年內師徒兩人累計優秀三次以上,且能圓滿完成以上任務的,被評為學校青藍工程優秀獎。 二、名師培養方案 (一)培養對象和條件 1.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忠誠人民教育事業,模范履行教師職責,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對所任教學科有較系統的專業知識技能,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教學經驗、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 2.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教科研先進個人、教學能手、青年技術學術帶頭人、教壇新星、“三名”人員;優質課或基本功大賽等獲獎人員;工作5年以上,在校內表現突出、教學成績優秀、深受師生愛戴者。 (二)培訓目標 1.有較高的師德修養和職業道德。通過理論學習、榜樣示范、吸收內化等,進一步提升師德修養和綜合素質。 2.有較強的教學研究能力。通過理論引領、專著的研讀,教學研究資料的搜集和運用等,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活動,提升教學研究能力,并有較高水平的教學論文或課題成果。 3.較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和課堂管理水平。通過對新課程各個教學環節的研究、分析與反思,以及專業引領,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 4.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有系統、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及基礎理論知識,精通本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5.通過培養,在市、省、國家級教育教研、優秀人物等評選及比賽中,我校要有一定份額,各學科要有知名領軍人物。 6.通過培養,在本學科教學中對校內的廣大教師能發揮示范、指導作用,能輻射、帶動學校整體教師隊伍能力提升。 (三)主要措施: 1.學校厚植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土壤,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平臺。創辦校本教研刊物《教研之窗》,并制定激勵機制,為教師搭建教研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臺。 2.學校為骨干教師構筑展現教學才華的舞臺。鼓勵骨干教師在校內開講座傳授課堂教學經驗;每學期上一節示范課,展示教學技能。 3.讓骨干教師在培養青年教師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專業素養。鼓勵學校骨干教師做青年教師的指導教師,對青年教師的磨課、上課、試題命制、論文撰寫等進行指導,每學年發表一個合作完成的教研成果,在教研活動中共同成長。 4.支持學校骨干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組織的教育教學培訓活動,做好培訓記錄和心得體會,形成文字材料并在教研組內做學習報告。 5.激勵學校骨干教師從事教學課題研究,撰寫高質量的教學論文。制定《濱州市第一中學教科研成果獎勵條例》,對有杰出教研成果的個人、集體進行精神和物質獎勵。 6.提倡學校骨干教師強化自我學習。開展閱讀教育名著活動,每學年讀兩本教育名著,并寫出隨筆與反思,向專家型教師方向不懈追求。 濱州市第一中學 2020.5
|